
穩了。
4月28日,院線一次性上線6部新片,五一大戰徹底拉響。
首戰落幕,《長空之王》以7682萬票房一騎絕塵,票房占比高達38.7%,一個人就包攬了近乎一半的票房。
【資料圖】
從預測7億票房到10億票房,業內人士更有人大膽給予20億保底預測。
大戰剛鳴起號角,《長空之王》就以絕對優勢終結了比賽。
毫無疑問,隨著五一假期的正式開始,院線也馬上回刮起一陣“長空之風”,屆時,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也會錯過某些話題參與權。
不同于常規空戰片,《長空之王》破天荒的將視角對準了“試飛員”,這個鮮為人知但又極具記錄意義的特殊職業。
每當新機型被設計出來時,總要有人親自駕駛它們驗證功能,排除隱患,測試極限。
車在路上壞了還能修,可飛機在天上,一出問題,基本上就是生命的終極考驗,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復。
能迎接這個挑戰的,只有那些試飛員們。
他們勇敢,無畏,把整條命都與中國的空中力量深深捆綁。
明明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操作意識都為隊列最頂尖的存在,但當進步到最終點時,他們需要的往往是付出生命的代價。
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用一場生命的隕落見證機甲猛獸的誕生。
這背后是華夏民族寧折不彎的強硬精神,也是捍衛和平的無上決心。
這是一部大男人的電影。
看完影片,除了天空中那令人心臟驟停的高能段落之外,每個角色也都讓人記憶深刻。
主演王一博很好完成了任務,將一個天才從桀驁不馴到腳踏實地,追逐夢想的過程很好演繹了出來。
而飾演隊長“張挺”的胡軍,更是把一個標準的“長者形象”,演繹地栩栩如生。
他嚴厲,易怒,甚至是錙銖必較。
但他又是刀子嘴豆腐心,關鍵時刻總能給人十足的安全感,甚至早就規劃好了男主的道路。
而除了這兩個人之外,戲份最多的,莫過于男三號。
也就是“雷宇”的隊友兼對手——
鄧放。
鄧放是試飛局里最頂尖的隊員,在雷宇來之前,自己甚至能和張挺比劃比劃,首席之位勢在必得。
但鄧放成績好,不代表他就是急功近利。
相反,當張挺執意要提出讓雷宇測試新機時,鄧放雖然心中萬般不滿,卻也能對著張挺直言不諱:
“我不在乎榮譽積分,我就想試好飛機!”
相較于不見黃河不死心的雷宇,鄧放反而是成熟更快的角色。
他從未記恨過張挺,也從未嫉妒過雷宇。
被搶走資源后,他依然會奮斗在最前線,甚至在雷宇決定放手一搏時,主動站在他身邊甘愿做個陪襯。
因為太過完美,甚至不少觀眾在走出電影院外仍然念念不忘。
“小哥哥!特別帥!”
“被雷宇和鄧放的戰友情感動到了!”
而飾演“鄧放”的演員于適,也第一次走進了大眾視野。
帥,是真的帥。
但帥之余,于適還有一股青春荷爾蒙,一股野性張力,一股男性獨有的魅力。
在如今的娛樂圈,這已然是絕對的稀缺之物。
于適1996年生人,出生于東北遼寧,就讀于遼寧工程大學,不僅長得有北方人的寬線條,身高更是有足足182CM。
這么帥,怎么今天才剛剛出名?
不同于那些被資本包裝后“先聲奪人”的流量明星們,于適是一個100%踏踏實實的演員。
打開于適的作品欄,很干凈,也很清楚,就倆作品——
《長空之王》和《封神三部曲》
前者,正在五一檔風卷殘云,而后者,正是于適的首部電影作品。
說來慚愧,《封神三部曲》早在2012年立項,16年籌拍。
烏爾善曾說,自己寧愿用新人也不用流量。
而于適就是在2017年時,通過“封神訓練營”在15000名演員中脫穎而出,和20余位青年演員組成了“質子旅”,并在烏爾善的監督下進行了長達240天的魔鬼訓練。
騎馬、射箭、武術、健身、游泳、潛水。
不僅古代戰士需要的他們都要學會,連禮樂知識、先秦史這些文化課都有層層關卡。
240天,每天14小時,走出訓練營每個人都被雕塑成了神話人物。
于適更是因為表現太過出色,不僅得到了主要角色“姬發”,甚至和黃渤、陳坤、費翔等大咖平起平坐,有了獨立海報的待遇。
而在此之前,于適整個演藝生涯,只是在某個體育品牌廣告露了次臉。
曾經籍籍無名,只能在廣告中打醬油。
如今手握兩大IP,一個正在大爆,一個虛位以待。
都說今年有天降紫微星,我看這才是吧?
私下里的于適,也一直把“質子旅”的精神帶到了生活中。
保持學習,保持運動,保持對生活的熱愛。
甚至在走出銀幕后,一不小心就拿下了“全國精英邀請賽”冠軍。
這姿態,這氣魄!
不演個古代霸總我都覺得浪費??!
讓我們紅塵作伴,活的瀟瀟灑灑!
你以為這就完了嗎?
在18歲之前,于適還是準國家二級籃球運動員,妥妥的體育尖子生,在體能上本身就有天生優勢。
而在球場稱霸之余,于適還會彈琴寫歌,哼幾首小曲。
在運動與文藝中反復橫跳,兼顧熱血與沉靜,為演員事業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也正是因為于適的這份經歷,讓年僅26歲的他就能飾演身經百戰的空軍,更是試飛大隊中的佼佼者。
于適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角色。
為了飾演好“鄧放”,即使他知道鏡頭并不多,但他依然拿出了200%的態度。
開機前,于適觀摩了大量有關資料,從書籍到紀錄片應有盡有。
在進行巨量前期儲備后,于適還寫了一本角色小傳。
從“鄧放”的出身到入學,甚至連生病、戀愛、入伍的經歷都事無巨細。
于適將“鄧放”的經歷與自己融合,打碎了揉在一起,這才引出和角色共生共情的情愫。
此外,于適還在手機中儲存大量了的真實記錄視頻,每當角色需要一定情緒時,在自身調配之余,于適也會借助視頻的力量彌補情緒簇生力的不足。
切身實地理解角色,開機前看視頻調配情緒。
這一內一外的公共作用下,雖然于適時第二次挑戰大銀幕,但“鄧放”這個角色卻能做到讓人忽略了他的演技,像是久經沙場的老演員,早就和角色活成一體。
好演員的春天來了。
從于適身上,我看到了娛樂圈的轉變。
曾幾何時,他們的角色問世之前,資本要極力將做好包裝,將演員推銷出去,等熱度足夠時才會釋出作品。
屆時,配合著水軍造勢,在虛假狂歡中為“明星”穿上皇帝的新衣。
而如今,也有人會選擇臥薪嘗膽,砥礪前行,在無數個重復的動作中,慢慢成為強大的自己,默默承受著一切無人知曉。
直到作品登出后,嬉笑怒罵他們全盤皆收,收拾好行裝在下一個角色中再次重塑自己。
什么叫演員?
踏踏實實演戲,這才叫演員!
于適證明了一件事:
不炒作,不搞噱頭,不搞飯圈,也能吃到大餅。
標簽: